文章导读:骨髓增生程度按增生程度分5级。Ⅰ级: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见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见某些增生性贫血。Ⅱ级:增生明显活跃,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骨髓增生程度按增生程度分5级。
Ⅰ级: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见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见某些增生性贫血。
Ⅱ级:增生明显活跃,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Ⅲ级:增生活跃,见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偿增生较差的贫血,也见于因骨髓取材时受部分血液稀释。
Ⅳ级:增生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释。
Ⅴ级:增生极度减低,见于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粒细胞与幼红细胞比例(粒/红比例)意义
1、粒细胞与幼红细胞比例(粒/红比例)增加见于:①粒系细胞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等。②红系细胞生成抑制,如纯红再障。
2、 粒细胞与幼红细胞比例(粒/红比例)正常见于:①正常人骨髓;②两系细胞同时或成比例增多或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内髓瘤、骨髓转移癌等。
3、 粒细胞与幼红细胞(粒/红比例)比例减低见于:①粒系细胞减少,如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化疗、放射病等;②红系细胞增多,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
◆粒系细胞改变 粒系细胞增多意义
1、以原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①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早幼粒细胞增多;②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常伴有粒系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①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②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①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②寄生虫感染;③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④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4、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伴核、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②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病因解除后恢复正常。
5、以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②类白血病反应;③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④中毒,包括药物、毒物及异种蛋白注射;⑤其他,如严重创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等。
6、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②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③放射反应。
7、粒系细胞减少见于:①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②再生障碍性贫血;③急性造血停滞。
http://www.bloodinst.com/gusuizengsheng/1041.html以上内容就是关于[MDS的骨髓象分级标准] 的内容分享;栗建华主任告诉大家,中医药治疗血液病有着广阔的资源优势。数十年来他探索了中医治疗血液病的途径,经长期临床研究,发现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为“邪毒”所致,如放射线、化学药品,农药、病毒、细菌等均为中医“邪毒”范畴。在大量临床研究基础上,他提出“邪毒伤肾”的理论,创立了“解毒透邪、泻实固本”,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疗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疗该病单一立论的传统观点,对不同疾病采取辨证辨病相结合,针对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为中医治疗血液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法则,临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