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其本身特点,早期以皮肤黏膜紫红,肢端发绀,头痛头胀,眼花,耳鸣失眠和手足发麻,高血压,心脏扩大,肝脾肿大等多血症状为主的实证证候,随病情发展,除上述表现外常并发栓塞、出血,或合并骨髓纤维化,出现贫血等正气耗损的表现,出现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病候特征。
真红细胞增多症的辨证思路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其本身特点,早期以皮肤黏膜紫红,肢端发绀,头痛头胀,眼花,耳鸣失眠和手足发麻,高血压,心脏扩大,肝脾肿大等多血症状为主的实证证候,随病情发展,除上述表现外常并发栓塞、出血,或合并骨髓纤维化,出现贫血等正气耗损的表现,出现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病候特征。
合并出血者,应分清疾病的阶段,早期出血多为瘀血阻络,血不归经,或血热灼伤脉络,热迫血行;后期多为气不摄血,血溢脉外。病机不同,治则各异,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石家庄市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栗建华主任提醒广大患者,血液病中医治疗不可盲目,需辨证施治,方能事半功倍。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以邪实为主,应分清气滞、肝郁、肝火、热盛之不同,关键在于气血的辨证。气为血之帅,可以鼓动血液运行,气机郁滞,鼓动不利,瘀血内停,与气滞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或热扰血分,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而成瘀血;本病气血 之变在于气滞、瘀血,脏腑之病多在肝脏,瘀血、肝火贯穿本病。
从本病现代发病机制看,早期由于内生性干细胞的缺陷而不能接受红细胞生成素对红细胞生成的正常控制,自主调节使红细胞造血功能亢进,红细胞过度增生,临床出现气血壅滞的多血证候,病情发展,可以向骨髓纤维化或白血病转化,而出现相应的正气虚弱,虚实夹杂之表现,故辨证之时,应与现代发病机制相结合。
关于中医对血液病的认识(一)
血液病在冬季比较容易发病,很多患者都感到冬天病症加重,中医对血液病的认识为天气变化无常,所以治疗起来比较困难。在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中,血液病具有各自的概念、范畴及研究方向。中医对血液病的认识是指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有血液异常改变的疾病。凡涉及造血系统病理生理并以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均属于血液病范畴。我们大体可将血液病划分为红细胞系统疾病、白细胞系统疾病,出凝血性疾病及其他一些疾病。
关于中医对血液病的认识(二)
古代中医文献认为“血”和“液”是两种东西。中医对血液病的认识如《灵枢决气篇》中说:“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之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用“血”表示血液。血液的病变称为“血病”,如《素问.九部九候论》有“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之说。而“血液”与“营”、“卫”关系密切,《灵枢.邪客篇》中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营卫生会篇》又云:“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血液的顺从有赖于骨髓的坚固,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关于中医对血液病的认识(三)
血液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发热或肝脾淋巴结肿大,属祖国医学“虚劳”“虚损”“血证”“血枯”“亡血”“急劳”“癥积”“瘰疬”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此类疾病的形成是由于素体正气不足,饮食失调,后天营养失衡,情志抑郁,脾胃虚弱等因素致使精亏血虚,正气虚损,又感受理化及生物等外邪,各种因素均致气血化生不足,内不能养五脏,外不能御邪固表,终致气血阴阳虚衰而引起各种疾病。
所以在治疗血液病时应有的放矢,分清阴阳虚实,如见血止血,见瘀化瘀,则反而与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思想相悖。
http://www.bloodinst.com/hongxibaozengduo/1682.html以上内容就是关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好治吗、中医辨证思路] 的内容分享;栗建华主任告诉大家,中医药治疗血液病有着广阔的资源优势。数十年来他探索了中医治疗血液病的途径,经长期临床研究,发现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为“邪毒”所致,如放射线、化学药品,农药、病毒、细菌等均为中医“邪毒”范畴。在大量临床研究基础上,他提出“邪毒伤肾”的理论,创立了“解毒透邪、泻实固本”,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疗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疗该病单一立论的传统观点,对不同疾病采取辨证辨病相结合,针对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为中医治疗血液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法则,临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