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主要见于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手术药物的反应及结缔组织病导致的血小板过度生成,一般无症症,部分患者可有血栓形成,外周血小板高于正常,大于400×10ˆ9 L,即可诊断。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主要见于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手术药物的反应及结缔组织病导致的血小板过度生成,一般无症症,部分患者可有血栓形成,外周血小板高于正常,大于400×10ˆ9/L,即可诊断。
发病原因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可见于许多疾病或生理情况,可归类如下:恶性肿瘤(包括血液学恶性疾病);慢性炎症(结缔组织疾病、结核病、肝硬化、慢性胰腺炎、慢性肺炎、动脉炎);急性炎症感染;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手术(脾切除及其他外科手术);药物反应(长春新碱、肾上腺素、白介素-1β);运动反应;血小板减少后恢复(反跳)(停用骨髓抑制药物、酒精,VitBl2缺乏治疗后);其他(早产儿、婴儿VitE缺乏,骨质疏松、心脏病、肾移植、尿崩症、妊娠、肾衰竭)。
上述病因中,以恶性肿瘤、手术、缺铁性贫血和结缔组织病较多见。
发病机制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血小板增多大多数是由于血小板生成加速所致。各种疾病导致血小板过度生成的机制仍不清楚。由于血小板生成受造血因子调控,血小板增多至少部分是与白介素-1、白介素-2、白介素-3、白介素-6以及白介素-11这类因子的释放有关。
肾上腺素使血小板从贮存场所释放导致血小板增多,无脾者血小板数不增高表明主要从脾释放。运动也使血小板释放而血小板增多,但无脾者也发现运动后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寿命正常或降低。血小板功能试验包括各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血小板第3因子释放和出血时间常正常。
血栓形成因血小板数增加引起,可能与发生在血管内的大量血小板自发聚集有关。出血因与大量增多血小板的血小板凝血活性异常有关。
http://www.bloodinst.com/xuexiaobanzengduo/1837.html以上内容就是关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机制?] 的内容分享;栗建华主任告诉大家,中医药治疗血液病有着广阔的资源优势。数十年来他探索了中医治疗血液病的途径,经长期临床研究,发现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为“邪毒”所致,如放射线、化学药品,农药、病毒、细菌等均为中医“邪毒”范畴。在大量临床研究基础上,他提出“邪毒伤肾”的理论,创立了“解毒透邪、泻实固本”,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疗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疗该病单一立论的传统观点,对不同疾病采取辨证辨病相结合,针对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为中医治疗血液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法则,临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