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中医学认为,脉络瘀阻而致血瘀为血小板增多症主要病机,由于外感六淫、七情所伤、劳倦过度等原因皆可致血瘀。由于肾虚,阴液亏损以致血行不畅;或气虚,气不帅血,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积久成块出现胁下痞块。
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特征为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外周血血小板持续明显增多,功能也不正常,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殖。由于本病常有反复出血,故也名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率不高,多见40岁以上者。
中医学认为,脉络瘀阻而致血瘀为血小板增多症主要病机,由于外感六淫、七情所伤、劳倦过度等原因皆可致血瘀。由于肾虚,阴液亏损以致血行不畅;或气虚,气不帅血,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积久成块出现胁下痞块。脉络瘀阻血不循经或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
热伤阳络则血外溢,热伤阴络则血内溢,因而有不同部位的出血如便血、尿血、呕血、衄血、皮肤瘀斑等。本病为本虚标实,阴虚为其本,血瘀为其标,在治疗中多以标本兼治之法取效。
气滞血瘀型
症状:胁下痞块、胀多于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舌质暗,脉沉涩。
症状分析:气机阻滞,脉络不和,气血郁滞,积而成块,故胁下痞块,固定不移,气滞血阻,血行不畅,故胀多于痛。脉沉主病在里、脉涩,舌质紫暗主血瘀。
阴虚血瘀型
症状: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多梦或不寐,心悸健忘,腰酸膝软,胁下痞块固定不移,隐隐作痛,面色紫暗,舌质红紫,脉弦细数。
症状分析:肾水亏则阴血不足,虚火上炎故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心肾不交则多梦不寐,心悸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阴液亏损,血行不畅而瘀滞,故面色紫暗,舌质红紫,血瘀于胁下,脉络不通,故胁下痞块,隐隐作痛。
血热妄行型
症状: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心悸,便血,尿血或皮下瘀斑,或齿龈出血、咳血等,舌质红,脉细数。
症状分析:肾阴不足,内热由生故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水不济火,心火亢盛则不寐多梦,心悸。热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故出血,热伤阳络血外溢,故皮下瘀斑等。热伤阴络血内溢,故便血、尿血等。脉细数,舌质红,为阴虚内热之症。
石家庄裕华血液病肿瘤门诊部(原石家庄市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指出:根据血小板增多的程度,病程不一。大多数病例进展缓慢,中位生存期10——15年。约25%病人可转为骨髓纤维化,部分病例可转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重要脏器有血栓形成及出血,常为本症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早治疗和预防血栓尤为重要。
http://www.bloodinst.com/xuexiaobanzengduo/1997.html以上内容就是关于[中医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类型及症状分析] 的内容分享;栗建华主任告诉大家,中医药治疗血液病有着广阔的资源优势。数十年来他探索了中医治疗血液病的途径,经长期临床研究,发现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为“邪毒”所致,如放射线、化学药品,农药、病毒、细菌等均为中医“邪毒”范畴。在大量临床研究基础上,他提出“邪毒伤肾”的理论,创立了“解毒透邪、泻实固本”,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疗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疗该病单一立论的传统观点,对不同疾病采取辨证辨病相结合,针对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为中医治疗血液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法则,临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