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程缓慢,许多患者长期无症状,自动血细胞检查仪器的使用使诊断无症状病例的机会增多。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为多能造血干细胞克隆疾病。其出血机理是由于血小板量虽多,但有功能缺陷,如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减退、释放功能异常、血小板第三因子降低、5-羟色胺减少等;部分病人有凝血功能的异常,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Ⅷ的减少,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消耗过多引起;由于本病大部分发生在老年患者,可能合并血管退行性改变,易形成血栓,造成血管远端梗塞,梗塞区破溃出血。
因血小板过多,活化的血小板产生血栓素,引起血小板强烈的聚集及释放反应,形成微血管栓塞,进一步发展为血栓。
晚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有肝脏和其他脏器的髓外造血。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表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程缓慢,许多患者长期无症状,自动血细胞检查仪器的使用使诊断无症状病例的机会增多。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不同,发热、多汗、体重减轻等非常少见。体格检查约40%患者仅发现脾大,一般为轻度或中等度肿大。可发生脾萎缩和脾梗塞。淋巴结肿大罕见。
出血可为自发性,也可因外伤或手术引起。自发性出血以鼻、口腔和胃肠道黏膜多见。泌尿道、呼吸道等部位也可有出血。脑出血偶有发生,可引起死亡。此病出血症状一般不严重,但严重外伤或手术后的出血可能危及生命。阿司匹林或其他抗炎药物可引起或加重出血。
血栓形成在老年患者中易见到,年轻患者中较少见。动脉和静脉均可发生,但动脉血栓形成更多见。脑血管、脾血管、肠系膜血管和指、趾血管为好发部位。血栓形成一般发生在小血管,但也可发生在大血管。手指或脚趾血管阻塞可出现局部疼痛、灼烧感、红肿和发热,可发展成青紫或坏死。
脑血管血栓形成常引起神经系统症状,暂时性脑缺血、视觉障碍、感觉障碍、头痛、头晕、失眠等常见,脑血管意外也有发生。肺血栓和心肌梗死均有发生。习惯性流产和阴茎异常勃起也有报道。皮肤瘙痒较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少见。
转归与预后
气滞血瘀型的患者多为疾病的早期,病情相对较轻,若能使病人情志舒畅,并及时治疗,往往可使病情好转。若不积极治疗,或失治误治,病情渐加重可出现正虚邪实表现,而出现寒凝血瘀、阴虚血瘀之候,治疗上较因难。若温热毒邪侵入人体,瘀热相搏,血液外溢则成为危急之证,如不及时治疗或误治,可形成心脑血管病。
一般说来,本病的预后与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关系,气滞血瘀型通过积极治疗,病情可好转。阴虚血瘀、寒凝血瘀之证经治疗后亦可使病情缓解。出血严重者及有血栓形成者预后较差,或可成为死亡之因。
调养护理
适当劳动,劳逸结合,在疾病早期无血栓及出血表现时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饮食以清淡蔬菜、水果及软坚散结之品为佳,忌食辛辣。要慎起居、避风寒、防止邪毒感染,加重病情。出血时,应卧床休息,消除紧张心理。血栓形成时,应积极调治,防止肢体坏疽形成。
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宜食辛辣之品。调情志,防止气机不畅,影响血液循环。
http://www.bloodinst.com/xuexiaobanzengduo/1998.html以上内容就是关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病因及预防护理] 的内容分享;栗建华主任告诉大家,中医药治疗血液病有着广阔的资源优势。数十年来他探索了中医治疗血液病的途径,经长期临床研究,发现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为“邪毒”所致,如放射线、化学药品,农药、病毒、细菌等均为中医“邪毒”范畴。在大量临床研究基础上,他提出“邪毒伤肾”的理论,创立了“解毒透邪、泻实固本”,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疗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疗该病单一立论的传统观点,对不同疾病采取辨证辨病相结合,针对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为中医治疗血液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法则,临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