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现代医学认为血液病是指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有血液异常改变的疾病。凡涉及造血系统病理生理并以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均属于血液病范畴。我们大体可将血液病划分为红细胞系统疾病、白细胞系统疾病,出凝血性疾病及其他一些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血液病是指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有血液异常改变的疾病。凡涉及造血系统病理生理并以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均属于血液病范畴。我们大体可将血液病划分为红细胞系统疾病、白细胞系统疾病,出凝血性疾病及其他一些疾病。
中医看待血性疾病
古代中医文献认为“血”和“液”是两种东西。如《灵枢决气篇》中说:“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之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用“血”表示血液。血液的病变称为“血病”,如《素问-九部九候论》有“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之说。而“血液”与“营”、“卫”关系密切,《灵枢-邪客篇》中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营卫生会篇》又云:“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一样相关,如环无端”.
血液的顺从赖于骨髓的坚固,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可见,古代血液的概念指“血”与“营”、“卫”关系甚为密切。血存于骨,行于脉。后也把各种出血征候称之为“血证”,清代唐荣川专著《血证论》是中医血液学第一本专著,晚清流传甚广,是影响最大的医著之一。直到民国年间,《中国医学大辞典》中也只列出一条“血”而没有血液这个名词。
1926年谢利恒引进现代学说,首先认为“血”与“血液”是同一概念,他指出“血为人体流质之一种,灌注经脉之中,营养身体各部,且能排泄废物之液体,其色鲜红或暗赤,比水浓重,忧愁气,味咸,性能凝结,在血管及心脏中者,周流全身,谓之血液循环,由赤血球,白血球及血浆组成”。
血液病出血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血证”范畴,《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血衄。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阳络伤是指体表的血管损伤,出血为衄血,牙、舌、鼻出血,皮肤紫癜等在上,在表面的出血。阴络伤是指内脏的血管损伤出血为后血,便血、尿血等,在下、在里的出血。
阳盛则阴衰,阴衰则火旺,火旺则血随之而上溢,阳盛阴衰火旺可引起出血,多为口、鼻、耳、目、舌等上部的出血为上溢。
阴盛则阳微,阳微则火衰,火衰则血失其统而下落。阴盛,阳微,火衰,不能统摄血液,也可出血,多为便血、尿血等为下落。
出血病因有三方面:热、虚、瘀。
治疗原则主要是:清热、滋阴、凉血;补气摄血;活血化瘀三种方法。
http://www.bloodinst.com/xueyebingchangshi/3792.html以上内容就是关于[透过血液病看中医对血性疾病认识] 的内容分享;栗建华主任告诉大家,中医药治疗血液病有着广阔的资源优势。数十年来他探索了中医治疗血液病的途径,经长期临床研究,发现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为“邪毒”所致,如放射线、化学药品,农药、病毒、细菌等均为中医“邪毒”范畴。在大量临床研究基础上,他提出“邪毒伤肾”的理论,创立了“解毒透邪、泻实固本”,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疗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疗该病单一立论的传统观点,对不同疾病采取辨证辨病相结合,针对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为中医治疗血液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法则,临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转。